两年前的我在纠结哪个 Android 浏览器 比较好用。(还在一年前更新了)
现在的我在纠结要不要买 AirPods Pro.
动机
买 iPhone 是因为 AT&T 的 3G 网络关闭了,但不完全是。
回到米国以后,我的 K40 突然不能打电话了,即使它可以上网和收发短信。 我的 K40 并没有什么问题,除了钢化膜(在美国买的!这东西在亚马逊居然能买到)裂了条缝以外。
听从 Reddit 的建议打开 VoLTE 无果之后,我开始在运营商的网站排队找客服。 这家(便宜的、虚拟的)运营商只是租用了 AT&T 的信号塔,所以似乎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所以,在确认我的手机不在 AT&T 发给他们的白名单当中之后,客服斩钉截铁地对我说,这是我的手机不兼容。
美卡论坛的一个帖子也这么说:AT&T 转向了和 Verizon 一样的白名单,建议换成 T-Mobile. 可是我这里 T-Mobile 几乎没有信号,所以三家独大的 oligopoly 在这里变成了两家独大的 duopoly。
这家便宜的运营商还有 $200 的促销活动,而我一年的套餐都只要 $100——虽然流量只有可怜的 1GB,但常年 Wi-Fi 的我一个月也最多只用 300MB. 于是,我用按汇率算不到 ¥5,000 的钱下单了 ¥6,799 的 iPhone 13 256GB.
失去动机
iPhone 到手之后,出现了意外——它还是不能打电话。
“你的手机是什么型号?”
“iPhone 13.”
客服让我重置了(仅包含刚输进去的 Wi-Fi 密码的)网络设置,但并没有用。于是客服说要在他们的系统里调整一个设置。
不知为什么,我把手机卡插回了 K40。客服调整完后,它突然又可以打电话了,状态栏还显示着 “HD”,表明通话是 VoLTE 的。
我是在 Reddit 听说过这件事的,需要客服 reprovision 个什么东西;但我相信了美卡论坛上的“白名单”,买了台 iPhone,还联网激活了它。
但我决定把它留下来。在等待手机的几天内,我居然开始不断地想出 iOS 相对于 Android 的可能是优点;手机到货的时候,我已经说服了我自己。
况且我对于“在米国就要早晚换成 iPhone”的认识还是很清楚的,只不过比预想的要早了一两年而已。
于是我拆开了在亚马逊下单的 手机壳+镜头壳+钢化膜,并贴了起来。
迁移
这部分大概主要是抱怨。
从 Google Play 下载的 “转移到 iOS” 把我所有先前的短信移到了 “已知收件人” 里,于是我只能手动清理掉了之前的验证码们。 我还看见了小米试图发送的好几条“网络短信”的激活短信,上面写着我的型号和账号(大概还有序列号,不太记得了)。
说到短信,米国人喜欢用电话号码发 iMessage 短信;被拉进一个 iMessage 群时,我甚至收不到群聊消息。手机提示“有彩信可以下载”,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下载失败。
微软的 Authenticator 不知道备份到了哪里,虽然显示微软账号但并不会同步进 iOS。 但重新设置的时候又会提示“覆盖现有设置”,有些令人迷茫。 iOS 自己也有 TOTP 的验证码生成器,但需要绑定到已保存的密码里; 鉴于我不知道怎么在 Windows 上装 Safari, 我还是用着 Authenticator.
如某些人所说, Safari 正在成为新的 IE. (并没有赞扬 Edge 投奔 Chromium 的意思。) Firefox 也只能用 WebKit,所以并没有广告屏蔽。 反而是 Brave 既可以挡广告还能下载视频,甚至可以有“仅隐私浏览”的模式。 我毫不犹豫地打开了它,毕竟登录网页用 Safari 就行了。
Apple ID
在改了 Apple ID 密码之后,FaceTime 和信息却只认我刚改的、随机的、忘掉了的旧密码,所以死活登录不上去。 Apple ID 注销之后邮箱就不能用了,所以我选择把它改到不常用的邮箱(就是你,微软)然后重新注册。 这下 FaceTime 只认得我的旧 Apple ID 了,于是明明设置里是新的账号,从设置里登录进去却登上了旧的账号;这件事情到一两天之后才解决。
美国区 App Store 没有王者荣耀,这在意料之中。但 AcFun 也没有,这在意料之外。 于是我翻出了 iPad 2 时代的 Apple ID, 做了几分钟的云上贵州人。
我到现在还没想好怎么迁移我的二次元手游——还好最近一年不怎么玩了。 在 Android 上,从 QooApp 点几下就能下载到日区游戏;在 iOS 上则麻烦许多,包括充值在内。不过最近 Google Play 收紧了跨区充值的政策,优势算是少了一些。
硬件
在 YouTube 找了几个视频之后,我发现粉色并没有那么粉,边框甚至有点金色的感觉,比星光色稍微不那么单调一些。 盒子本身很环保,但外面包了两层纸盒所以环保性下降了一些。
Best Buy 上 Qi 充电器打折,两个 10W 充电板+数据线+充电头只要 $8.49。 两个充电头就值这么多了,充电板实在是白送。不过无线充电真的很能发热,不知道是不是手机壳的原因。
顺带一提,K40 砍掉了无线充电,但我从国内运过来的 Redmi AirDots 3 Pro 却有无线充电。 它可以在 MIUI 上弹出类似 AirPods 在 iOS 上弹出的界面,也能从快捷操作里调整降噪模式; 但在 iOS 上显然就不行了,所以我才开始纠结 AirPods 的事情。
至于配置,芯片和内存也没什么好说的。 幸好本来想买 iPhone SE 2 的我看到惨不忍睹的电池容量后毅然决定加钱,不然现在可能已经开始后悔了。
由于确实便宜了 $200, 这部手机是带锁的。 解锁期有一年,不知道长不长;在这期间,就算是第二张卡也不能是其他运营商的卡。 不知道出国旅游的人是不是可以提前申请解锁。 在这之后,兴许我会换到 $25 无限流量的 Verizon 亲生的虚拟运营商 Visible 那里。
体验
魔改
在微博刷到了有人自定义 App 图标,做出了和 Android 的图标包差不多的效果。 我正打算尝试,却发现方法是“给每一个 App 加一个快捷指令”,于是作罢。
我以为自己会怀念没有广告的、魔改的哔哩哔哩客户端,但没想到美区哔哩哔哩是特供版。 它完全没有广告和会员购——在 Google Play 上似乎都没有这个待遇。
另一个我以为会怀念的是第三方的微博客户端,但 VVebo 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的 ¥6 还是用国区 Apple ID 付的。 当时 App Store 还不能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所以当时的我只能充值 ¥50 进去,到现在还剩下 ¥30 多。
除了游走在合法性边缘的 Tachiyomi 、无名杀、 PoJavLauncher (Java 版 Minecraft!) 以外,我真正怀念的居然是官方的魔改版:不那么臃肿的 “知乎探索版”,以及没有内置虚幻4引擎的 “QQ极速版”。
一位朋友介绍 AltStore 给我,在这里不需要越狱就能装魔改 App。 但 AltStore 需要定期刷新,而我的网络环境不能实现无线刷新,只能有线,麻烦程度加倍。 或许哪天我非常想在手机上刷 YouTube 的时候再说吧。
iTunes
曾几何时,iTunes 是用 $0.99 购买音乐的平台。但它现在已经变成 Windows 的 “苹果手机助手”了。 我并不是没有试图用它管理我的音乐,但它不支持 FLAC 所以只得作罢。
“文件” App 包含了几个应用的文件夹,原来这就是 iOS 的 Android/data 呀。
可是用 iTunes 只能管理每个应用的根目录。想要管理文件?请用 Finder 访达(微软的输入法里没有这个词!)。
最有趣的是 VLC, 它会创建一个叫做“将媒体文件放到这里即可导入 VLC 应用”的文件。真正导入时则会变成“正在导入”一类的提示语。
照片也挺令人头疼的。从 VVebo 储存的图片会自成相册,但从“文件”或者微信的就不会。 每一张照片都会按照编号命名,无论是手滑截的图还是从微信保存的资料。 这也使得我怀念起了 Android 简单明了的文件夹模式。
iCloud
不知道 “全部传到云盘上” 是不是 iOS 比 Android 先实现的,反正它比 OneDrive 常用多了。
不过鉴于我(截止今天——虽然我不打算买新的。而且 iPadOS 的改名导致只有买新手机才算——但我为什么要再买一台呢?)只有一台 iOS 设备,所以免费的 5GB 倒也够用。
至于 $0.99 一个月的 50GB 空间,我倒把它看作是 VPN 的钱,储存只是附赠的——Private Relay 和其他的 VPN 服务差不多,但便宜多了。
Siri 虽然有时听不懂英文的 App 名字,也不能帮我重启 iPhone, 不过 “提醒我拿衣服” “打开晚上的闹钟” 和 “这是什么歌” 之类的请求它还是可以做到的。 小爱同学?没用过,拿到手就直接关掉了。可能 AI 通话有些用处,但人在米国的我也没有理由接任何电话,无论是不是骚扰电话。
通知,以及耗电
本来以为我感慨最深的点是隐私,但把“允许 App 请求跟踪”关掉之后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感知。 只能说 iOS 的隐私保护已经像空气一样自然了吧。毕竟苹果并不像谷歌一样有一大块收入来自广告业务。
虽然小标题已经剧透了,但使我感觉“iOS 真不错!”的,居然是早就有的通知推送。
(其实我是为了写这段才想到要写这篇博客的。)
Android 的后台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尤其是国内的开发者们,在和厂商的 杀后台——防杀后台——严格杀后台——抗杀后台 的攻防战中累计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而通知推送则使得应用不需要后台就能发送消息。 虽然这只是系统后台代替应用做的工作,但系统后台本身就需要存在。 (就像 MacOS 自带 iTunes + iCloud 一样) 而 Android 的碎片化导致各个厂家有多个推送系统——还有谷歌不存在的推送。 我的 K40 在米国就只收到过招商银行的通知和 Google 自己的账户安全通知。 至于什么 Gmail, Discord 之类的就不用想了。
如果是不常用的应用(比如静静地躺在内存深处的 LINE),这只是不能及时收到通知的问题而已; 但有许多人都用微信,而微信可不会接入什么 MiPush 或者 Firebase Cloud Messaging。 这只能导致续航雪崩:
为什么QQ,微信不支持MiPush?
因为毒瘤啊。
目前手持小米11ultra,明确告诉你,挂微信和不挂微信,续航上这就是两台手机。
关于11ultra的续航,知乎上已经有很多数据了,基本都是挂微信的续航。微信在后台时,11ultra甚至连最基本的5h亮屏时间都坚持不了。
而一旦不挂微信(我给微信设置了禁止任何后台活动),续航立刻几乎翻倍。
这就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苹果的原因:我实在不喜欢被国内这些垄断毒瘤应用按头吃x。因此,我的微信和qq基本都挂在另一台iPhone备用机上。没了这两个垃圾应用,miui无论是发热还是卡顿都少了不少。
我上个月和一位 iPhone 13 用户一起待了大半天,结果因为微信的原因,K40 的剩余电量居然比 iPhone 13 少,属实有些令人不快。
所以,当我得以享受苹果的通知推送而不用担心续航时,这简直是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可以放心地关掉后台挂着的微信了。
我开始收到邮箱的通知、Authenticator 的通知、亚马逊送货的通知、银行扣款的通知,甚至还有 LINE 的通知。 而这些甚至来自不同地区的 App Store 用的都是同一套推送系统。 (不知道 YouTube 之类的通知会不会发给国内?国内可以下载 YouTube App,所以大概可以……?)
诚然,这一套中心化的系统对有些人来说是一场隐私噩梦。但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人愿意为自己的隐私花上多少精力呢?
Android Rant
微信耗电固然是微信的问题,但碎片化的通知系统也有一定的责任。
即使从 Google 自己到国产系统都有在注重隐私,也始终感觉比 iOS 慢一拍。(当然,这又回到了开放性和控制的话题上。)
当然,在迁移完成之后,我就可以利用小米优越的“支持解锁,解锁 Bootloader 还能保修”(虽然在米国也保不到修)政策拿到 root 权限,然后玩转各种各样的 Magisk 模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