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update: Google 砍掉了 Cardboard, 所以下面的二维码多半会失效。或许和 Glass 一样只是过于超前了?
手机 VR
现在的 VR 大约有3种:放入手机的 VR 壳、Android 系统的一体机和高端一些的设备(比如 Oculus Rift 或者 HTC Vive)。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第一种,但它真的只适合尝鲜——因为硬件配置、耗电量、发热、软件适配、做 VR 视频不太赚钱等原因,这种形式的内容不算很多。
You have been warned.
Dunhuang
由于某种原因,2018年的国庆节的我和许多全国各地的高中生一样,去了香港。
安排的酒店在沙田站附近,所以除了在旺角的 Manga Shop (animate) 及其周围的商场搜索谷子之外,我还跑到了附近的香港文化博物馆看展。
临时展厅展出的是《数码敦煌——天上人间的故事》。交完 HK$ 10 的入场费之后,馆员给了我一副纸质的 VR 眼镜;于是走到展厅之后,我掏出手机、连接至特设 Wi-Fi 并“亲眼看到了”敦煌的壁画。
展览的一些新闻:香港文化博物馆 | 甘肃省人民政府 | 新华社 | 康文署 (在找这些时我才了解到林郑出席了开幕式。)
眼镜上有三点值得一提:首先是两种文字的陈列,虽然很密但看上去不挤——似乎许多设计者都拥有同时编排两种(甚至三种,比如简繁都有的港铁)文字的能力。第二点则是 Google 的设计:按下 Cardboard 右上角的按钮后,手机屏幕能被一块导电布间接地碰到。和第一代的磁铁按钮相比,这不会扰乱手机里面任何依靠磁力运转的传感器。当然,如果你实在想的话,也可以从鼻子处伸进手指。
最后一点则是刚才的新发现:由于 Cardboard 没有头带,使用者必须用手握着它——这限制了头部的移动速度,使得 Cardboard 能适用于屏幕延迟更高的设备而不至于让人感到头晕。
Content
有了设备的我开始找起了内容。
且慢——在这之前需要安装 Google VR 服务,所以需要脱离特殊的网络环境。厂商可能会有自己的 App 之类的,不过这些不会在别的 App 中适用,所以我没有去找。
Within 收集了一些有趣的视频,当然也自己做了一些。但是它免费,没有广告,没眼镜也能用(握着手机晃动就行),不需要按钮,还能下载到本地再看。
Within 制作的动画短片
Sites in VR 有世界各地的实景,有的还带音频。一个更重要的功能是调节参数并生成二维码,用它可以调节眼镜的各种参数(比如畸变、瞳距、视角等)并生成二维码,在手头没有参数的情况下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还内置了许多市面上眼镜的参数(甚至包括暴风魔镜),可以不用自己动手。
Cardboard 是一个启动器一样的 App, 点开后可以看到手机上安装的(使用 Google VR 服务的)VR 应用。不知从何时开始打开 Cardboard demo 会闪退,可能是我的国内厂商阉割版 Android 10 的锅吧。上面虽然有一个叫做“360° 动画频道”的选项,但好像好久没更新了。
Expeditions 和 Google Street View 都是 Google 出品的 VR/AR 体验。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买一个 VR 眼镜来玩的,所以“握着手机晃动”是通用的。Expeditions 有一些地点可以探索,基本上是带讲解的360°图片,相当于去博物馆看 guided tour。 街景则允许你在街上走动,按按钮前进后退之类的。
デレスポ (deresupo) 是 デレステ (deresute) 的配套 App, 可以用 VR/AR 观看后者的舞台表演与剧情等。显然,你需要在玩后者才会对它感兴趣。至于为什么名字那么奇怪,是因为它们分别是“アイドルマスター シンデレラガールズ スターライトスポット”与“アイドルマスター シンデレラガールズ スターライトステージ”的缩写。
Fulldive VR 是一个内容平台,上面有一些视频之类的。视频播放之前会有一个影院的场景,让我怀疑它会不会能播放 2D 视频——至于为什么要在这里看,可能是为了电影院的临场感吧。因为字体渲染似乎有些问题(或者只是字太小),它并不能在我的 1080p 设备上让我看清字,但别的 App 就可以,所以我并没有继续使用它;但如果有 2K 或是 4K 屏幕的话,它倒值得一试,因为只有它和 Sites in VR 提供了沉浸模式——在切换视频的时候不需要将手机拿出,而是直接在 VR 模式下操作。这毫无疑问地限制了交互的方式(触屏→一个按钮),但当你的手机很难从眼镜中拿出的话这是一个不小的加分项。
Play 2
有幸在闲鱼找到了 35 元包邮的 “小米 VR 眼镜 Play 2”,于是便买下了它。
快乐调参
Sites in VR 有点小问题:它的畸变参数只有2位小数点,生成的二维码太大了,还是普通的那种所以不好看。于是我将参数导入 Google 官方提供的生成器(源码),并带入了网上找到的、其他人提供的二维码。小米官网显示的参数中视角是 90多度,那显然太大;但其他人提供的二维码则只有50多度,小得能看见内容被限定在的圆圈中,可见几年来手机屏幕平均大小的增加。
而且这个生成器生成的二维码可以直接被厂商印刷在包装上,内嵌的 Cardboard logo 看起来还不错。
还是内容
由于内容在上面基本上都折腾完了,我只尝试了橙子 VR 和小米 VR。
不出所料,这两个 App 都要求登录,这就带领我们来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滑坡:想要有社区/互动→想要有账号功能→用户需要注册→因为实名制要求,用户需要提供手机→用户:你是不是想卖我的手机号?
于是我卸载了它们。
因为 Play 2 的手机固定方式是压迫而不是数码敦煌的吸盘+卡扣,所以拿出手机比较麻烦。但上面只有 2 个 App 提供了浸入式操控(叹气)。
Daydream
上面提到了关于延迟的要求,因为 Google 发布了带手柄的 Daydream,并要求设备需要具有蓝牙 4.2、低于 5ms 的延迟、同时解码 2 个 1080p 视频并保持 60 fps 的能力等。但厂商们似乎不那么乐意,而且如果一个带手柄的塑料壳要 $100 的话,为什么我不去买 $200 的 Oculus Go 呢?
所以,虽然 Play 2 很明显地借鉴了 Daydream 的设计,但它取消蓝牙手柄并加上按钮的这一点做得很不错,将价格压缩到了 99 元(虽然也取消了视距调节之类的功能)。况且,按钮的形式比遥控快很多;实在想要的话,在闲鱼或者淘宝上花 10 块钱就能买到一个插 7 号电池的蓝牙摇杆了。
毕竟,手机 VR 面临种种条件限制,终究只是玩具一般的存在而并不能代替一体机或是更加昂贵的解决方案。